试剂盒
贝博官方入口-试剂盒

贵州原三甲医院院长被查;二次议价为何被叫停;医保局发药价监管升级等4条快讯

发布日期: 2025-01-02 06:34:17 来源:生化试剂盒



  贵州医科大学原党委书记梁贵友(正厅级)涉嫌受贿罪一案,经贵州省人民检察院指定管辖,由毕节市人民检察院依法向毕节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公诉。

  公开资料显示,被告人梁贵友,出生于 1966 年,曾担任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副院长、院长,遵义医学院副院长,贵州医科大学校长、党委书记等职务。2020 年曾登「贵州援鄂抗疫英雄榜(第四批)」。

  今年 3 月 20 日,梁贵友因涉嫌严重违纪违法,接受贵州省纪委监委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

  8 月 21 日,梁贵友严重违纪违法问题被立案审查调查。经查,梁贵友收受可能会影响公正执行公务的礼金,利用职务便利为他人在销售药品、医疗设施和耗材等方面谋取利益,并非法收受巨额财物。依据有关法律法规,经贵州省纪委常委会会议研究并报贵州省委批准,梁贵友被开除党籍和公职,并收缴其违纪违法所得。

  本次被公诉,根据毕节市人民检察院起诉指控,梁贵友利用职务便利,为别人谋取利益,非法收受他人财物,数额特别巨大,依法应当以受贿罪追究其刑事责任。

  10 月 11 日,湖南省卫健委发布《关于开展全省公立医院药品、耗材「二次议价」专项整治工作的通知》,要求全面清理药品、耗材「二次议价」行为。对正在进行的「二次议价」行为立即叫停;对已经实施「二次议价」获得的资金也要进行清退。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两个月前,8 月 20 日,湖南省医保局发出《关于逐步加强公立医疗机构药品和医用耗材阳光集中采购管理的通知》(湘医保函〔2024〕41 号),明确规定,集中带量采购中选目录以外产品,医疗机构应与生产企业进行线上议价,议定价格不得高于挂网价格。鼓励医疗机构组团进行议价采购。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根据本次湖南省医保局通知中的规定:医疗机构应与生产企业进行线上议价。同时,严格执行集中带量采购中选价格。医疗机构(含为医疗机构提供服务的第三方机构)不得对集中带量采购中选产品做二次议价。

  显然,虽然重点都在于「议价」,但「线上议价」并不完全等同于「二次议价」。

  线上议价,简单来说,能够理解为在医疗机构和药企之间在公开平台上的「再次砍价」。而二次议价,则指的是医疗机构在药品采购时,不依照国家规定中标价格签订合同,由医疗机构再次与药品供应方商议价格的行为。

  为何要禁止「二次议价」?湖南省卫健委财务处相关负责人员在回应媒体时表示:本次「二次议价」整治重点针对公立医院未按购销议定价格结算,以获取不规范返利的行为。

  早在 2015 年,国家就出台《关于完善公立医院药品集中采购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7 号文」),规定在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城市,允许以市为单位在省级药品集中采购平台上自行采购。试点城市成交价格不得高于省级中标价格。试点城市成交价格明显低于省级中标价格的,省级中标价格应按试点城市成交价格做调整,具体办法由各省(区、市)制定。

  从「7 号文」的表述中能够准确的看出,原本的理想情况下,所谓「二次议价」应该是一种对集采的「补充」——

  以中标价格作为底线,实际上各地再根据供需关系与厂商进行谈判,就能把价格打进骨科。

  然而,在实际操作的流程中,二次议价往往会变成企业通过返点行贿,甚至有企业在投标时抬高价格,为二次议价时留出足够的回扣空间。

  曾有医药行业协会向媒体透露,2016 年,某知名药企共参加全国各地医疗机构组织的「二次议价」340 次,其中:单家医院 48 次,市级/医联体 290 次;GPO(药品集中采购组织)2 次。

  对于药企来说,这一轮又一轮的层层沟通中,涉及到的利益分配更复杂,其投入成本也不得不增加,可谓叫苦不迭。

  以药养医一直是改革中的顽疾。在集采开展以前,二次议价曾被认为是一种「降低药价的有效办法」。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的《医改蓝皮书:中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报告(2014~2015)》建议,应该允许医院二次议价,能解决药品价格普降、医疗机构积极性提高、商业贿赂不治而愈、无须增加财政负担、促进药品集中招标制度改革的五大难题。

  但同样也有反对声音认为,二次议价可能会扰乱我国多年建立的药品招标制度,与《招标法》、《合同法》等存在冲突。

  2012 年,江苏开始推行二次议价制度。据当时的新闻媒体报道,江苏当地卫生局成立议价小组,首先将药品价格下压,如 100 元中标价的药品有可能变成了 86 块钱,医药配送公司还要占据五个点的经营成本,药企给医药配送公司的价格就变成了 81 元。

  配送公司将药品中转到医院后,显示的价格是 100 元,医院也按照 100 元销售。二次议价降幅的 14 元,将由医药配送公司中转返回到医院——而这降下来的 14 元,则完全由药企买单。

  江苏的尝试只持续了一年。2013 年,江苏物价局下发政策,要求该省医疗机构严格执行药品价格政策,不得与药品生产、流通公司进行「二次议价」或变相「二次议价」,牟取不正当利益。

  但到了 2016 年,《关于进一步改革完善药品生产流通使用政策的若干意见》发布,其中规定,在全面实施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或已制定医保药品支付标准的地区,允许公立医院在省级药品集中采购平台上联合带量、带预算采购。

  此举被不少人解读为「『医院采购药品二次议价』的禁令打开了」,江苏再次试水。

  2018 年,多家药企集体向媒体反映,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存在「二次议价」,时任常州市武进区卫生局局长左朝辉在接受各个媒体采访时表示:「实际上我们最主要的目的是压缩临床费用利润空间,控制其带来的腐败风险。」

  「医生也是人,你整天把肥肉挂他嘴边,一两天不咬能憋住,一两个月不咬也能坚持,但一两年谁都坚持不了。我们那时候连续两年进『进去』的是学科带头骨干,武进几个医院科室受到很大影响。」左朝辉说。

  药品要压价,但回扣也要断绝。数年拉扯后,「二次议价」开始被逐渐限制在一定规则内。

  以湖南省为例,为有效解决集采中选产品的货款结算难结算慢和「二次议价」行为,2023 年 8 月,省医保局联合省财政厅、省卫健委明确从 2023 年 10 月 1 日起,在全省范围内实施集中带量采购中选药品和医用耗材货款由医保基金直接结算。

  「依靠药品和耗材来补偿医疗服务的旧机制已经不复存在了。」今年 9 月 12 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雷海潮在新闻发布会上这样说。

  举个简单的例子,A 医院一年销售 B 药 1000 盒,但为完成集采约定的合同用量,只上报 500 盒。集采价格下发之后,院长又带着 1000 盒的销售数据找厂商谈判降低进价,厂商也答应给大客户三个点的回扣——于是第二年 B 药卖出了 1500 盒,约定完成率高达 300%。

  而一方面,由于临床用药或者原料供应的影响,药品在当地的实际供应价格也会随之波动,再次议价符合客观的经济规律。

  因此,虽然二次议价被禁止,但组团砍一刀的「拼多多」模式却一直留存了下来。

  2021 年,河南省医保局也曾发布《关于开展药品竞价挂网试点工作的通知(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的公告,旨在发挥市场在药品价格形成中的主导作用,进一步减轻医药负担。

  2022 年 10 月,国家医保局在答农工提案的回复中表示:「对于国家和地方集采以外的药品,实行省级医药采购平台挂网采购,医疗机构可开展联合采购、专项采购或委托第三方开展集团采购,形成多元采购方式。」

  以四川省为例,2023 年,四川省人民医院与重庆市人民医院开展医疗设施、耗材试剂的联合采购,实现耗材试剂采购价格大大下降。经过对比双方价格,四川省人民医院开展了一系列专项价格谈判,包括:

  对 17 个体外诊断试剂采购价格比重庆市人民医院略高的产品进行价格谈判,经过与供应商谈判,预计每年可降低医院采购成本约 187 万元;

  开展大宗耗材、体外诊断试剂挂网价再议价,已降低 611 个产品挂网价,初步测算每年可节约支出 1435 万元。

  可以看出,当前这种碎片化、多元化、「组团再砍一刀」的采购形式,有助于进一步探出药品、耗材的潜在降价空间,而在这个过程中,药品价格的降幅如何把握、不同医院之间的偏差如何拉齐,仍然是「线上议价」需要持续关注的问题。

  10月21日,国家医保局发布《“公开比价+”让定点药店价格更加公开透明、公平合理》,从河北、广东、浙江等地医保部门对定点药店药品价格管理探索中提炼总结了五类有效做法。

  一是“公开比价+指数监测”。辽宁在试点城市向参保群众推出公开比价小程序的同时,还设计了定点药店医保药品平均价格比较指数和销售量的量价加权值两项指标,由省医保部门按季度公布,引导定点药店医保药品整体价格趋于合理。

  二是“公开比价+价格提醒”。河北将药店分为定点零售药店、门诊统筹药店(含门慢、门特)两种类型,按月统计汇总,将药品售价众数、挂网价推送至定点零售药店进行提醒,要求超过众数价格的药品及时整改。

  今年8月,国家医保局也曾围绕药店比价系统发文举例道,江苏盐城一参保人在药店购药结算时,“药价结算预警”系统自动弹出价格警示,店主核对并降价后完成了结算。

  三是“公开比价+数智赋能”。浙江在试点中对接了定点医药机构的进销存系统,实时收集各定点零售药店药品的价格信息,实现药品信息查询、库存查询、药品比价和导航定位提供数据支撑。

  四是“公开比价+典型曝光”。今年,广东深圳上线“医保价格通”,全面公开全市医药服务交易价格、平均价格以及价格区间,并开设“曝光台”专栏,公开违法违规典型案例。

  五是“公开比价+跟踪监测”。陕西咸阳在其公众号搭载“药店药品比价公示”系统的同时,采取“定期公示”和“重点跟踪”相结合的方式,重点跟踪监测定点医药机构药品使用数量和销售价格,通过与公开比价系统数据校验,管理异常价格情况。

  不仅各省正试点推进,国家医保局下一步也将全面建立追溯码、医保编码和商品码的三码合一映射库,未来,不同系统间药品信息的管理效率和准确性都将进一步提高,为更精准、实时的药价管理系统提供数据基础。

  药价监测试点铺开的同时,各级医保部门对定点药店合规经营的监管力度也明显增强。

  一方面,国家飞行检查继续将定点零售药店作为检查对象,坚持广泛覆盖,2024年飞行检查机构数量是去年的近4倍,检查重点领域较去年增加50%。

  另一方面,各地医保部门同样动作频频,相继印发文件、展开集中谈线月,云南省医保局对定点零售药店开展约谈,之后印发两批《云南省医保基金使用负面清单》,组织全省所有医保定点零售药店开展常态化自查自纠;6月,海南省医保局印发《关于加强定点零售药店监管工作的通知》,对当地1314家定点零售药店开展集中谈线月,贵州省医保局召开省市两级定点零售药店警示教育会议,并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定点零售药店监管工作的通知》,要求持续加大对定点零售药店监督检查力度。

  吉林在对其省内门店多、业内影响力较大的15家定点零售药店负责人开展集中谈话时提出,要主动发现购销异常、价格异常等问题线索并向相关部门举报反映,充分利用点多、面广以及行业优势,当好医保基金监管的“哨点”。

  不论药价监测还是飞行检查,其本质都是围绕医保基金展开的管理,监管严格程度也与其和医保基金的紧密度直接相关。参考河北此次价格治理规划,其治理正是按照先门诊统筹药店、再一般定点零售药店,先用量较大品种、再用量较少品种的原则开展。

  近年来,药店与医保的关系逐步深化,例如将定点零售药店纳入门诊统筹范围、将地方城乡居民医保门诊慢性病基金支付范围扩大到定点药店等,今年,集采提质扩面工作也强调了药店的作用。

  7月中旬,国家医保局副局长施子海带队调研时指出,要积极鼓励引导集采药品进药店,创新探索药店参加集采的有效方式,持续扩大集采覆盖面。本月,陕西《开展集采药品“三进”行动实施方案》已正式实施,允许药店“双标签”在集采中选价基础上适当加价。

  从政策层面看,医保还将进一步加深与定点药店的连接,对药店来说,选择拥抱医保意味着未来要面临持续升级的监管压力,而选择减少医保依赖同样面临如何发掘医保外增长点的挑战。

  医药创新如火如荼的今天,研发费用依旧是衡量企业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关键指标之一。

  同花顺i问财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A股上市药企研发费用Top20总计费用高达221.96亿元,相较于2023年同期的205.71亿元,实现了7.9%增长。而A股上市药企在研发费用上呈现出三大特点:一是百济神州以66.28亿元的研发费用继续领跑;二是恒瑞医药与荣昌生物研发费用保持高增长,同比增速分别达到30.33%和49.26%;三是部分药企研发费用同比减少,反映出行业内部的分化与调整。

  在2024年上半年的A股上市药企研发费用排行榜上,百济神州巨额研发费用依旧稳居榜首,再次证明了其在研发创新领域的“创新药一哥”地位。

  百济神州财报显示,公司研发费用为66.28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12.68%,研发费用用于产品管线的临床前研究、临床试验、合作研发等。尽管其营收达到119.96亿元,同比增加65.44%,但净利润仍为负值,亏损28.77亿元,较上年同期亏损相比已有较大幅度收窄。

  从2010年到今天,百济神州在自主研发药物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目前3款自主研发药物百悦泽®(泽布替尼胶囊)、百泽安®(替雷利珠单抗注射液)和百汇泽®在多个国家获批上市,百悦泽®已在美国、中国、欧盟、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超过70个国家和地区获批上市,百泽安®已在中国、欧盟、美国和澳大利亚获批上市,百汇泽®也已在中国上市。

  这些药物在海内外销售收入持续增长,为公司带来了可观的收益,2024年上半年全球销售额总计超百亿。同时,百济神州在肿瘤创新研发方面的费用也在不断增加,根据公司官网披露,2024年7月23日,百济宣布在美国新泽西州霍普韦尔的西普林斯顿创新园区旗舰基地正式启用,该基地拥有世界一流的生物制剂生产能力和临床研发中心。

  百济神州高研发费用、积极布局海外的战略模式会将他们研发创新能力带到新的高度。

  恒瑞医药2024年财报显示:营收136.01亿元,同比增21.7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4.3亿元,同比增48.67%。报告期内公司累计研发投入38.60亿元,其中费用化研发费用30.38亿元。恒瑞这几年都在致力于精简销售人员,同时提高研发人员的比例,目前恒瑞的研发团队已经超过5000多人,或许这也是恒瑞保持如此高增长的研发费用的一个原因。

  目前,恒瑞已有14款自研创新药、2款合作引进创新药在国内获批上市,2024年上半年公司创新药收入达66.12亿元,创新成果在行内也是独树一帜的。

  另外,恒瑞也在积极地推动创新药出海战略,在2024 ASCO年会上,公司共有14款肿瘤领域创新药的79项研究入选,包括4项口头报告、31项壁报展示和44项线上发表。恒瑞大量自主研发产品的相关研究成功入选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展现了公司强大的自主药物研发实力。而且报告期内,公司已将收到的Merck Healthcare 1.6亿欧元对外许可首付款确认为收入,海外市场的扩张也是恒瑞增长的第二个引擎。

  荣昌生物自成立以来一直专注于抗体药物偶联物(ADC)、抗体融合蛋白、单抗及双抗等治疗性抗体药物领域,泰它西普是其自主研发的全球首款、同类首创注射用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明星”产品。荣昌生物2024年上半年营收7.42亿元,同比增长75.59%,泰它西普和维迪西妥单抗销量给该公司带来高营收。

  从榜单不难看出,各个药企加大研发费用依然是主旋律,同时也能看到30%的企业在2024年选择减少研发费用的策略。如复星医药和丽珠集团降幅都超过10%,而君实生物更是将研发费用几乎砍半(42.47%)。

  复星医药在2024年上半年的研发费用为18.62亿元。随着疫情的消散,新冠相关产品(包括新冠疫苗、新冠药物等)的销售额一下子就下降,对复星医药的业绩产生了一些影响,但得益于创新药品(注射用曲妥珠单抗和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等)收入稳健增长,报告期内复星业务收入实现增长。目前复星医药将研发费用主要聚焦实体瘤、血液瘤、免疫炎症等核心治疗领域,重点强化抗体/ADC、细胞治疗、小分子核心技术平台。

  丽珠集团在2024年上半年营收达到62.82亿人民币,比上期同年下降6%。其财报显示,化学制剂产品出售的收益人民币32.2亿,同比下降7.37%,占丽珠营业收入的51.32%;原料药及中间体产品销售收入同比下降1.16%,占营业收入的28.03%。这些数字背后,与丽珠集团的研发费用减少及其产线调整有关。

  君实生物虽说研发费用一下子就下降,但营业收入较上年同期增长约1.16亿元,增长17.37%。这主要归功于他们的产品拓益®(特瑞普利单抗注射液)在国内市场取得不俗的销售成绩,也正因是因公司核心产品拓益®的多项临床试验达到主要研究终点以及“提质增效重回报”行动方案的实施,公司将资源聚焦于更具潜力的研发项目,临床、技术服务费及职工薪酬等研发投入均相应减少。

  A股上市药企研发费用榜单上,上演了各种“龙争虎斗,各显财威”的戏码。百济神州、恒瑞医药等研发费用领军企业如同武林盟主,引领整个医药榜;而荣昌生物、君实生物等企业亦不甘示弱,奋起直追。排名有先后,研发有增减,但相信各大药企要发展和壮大的心是一样的,只是这场逐鹿中原的竞争中,谁能一直笑傲江湖,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