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剂盒
贝博官方入口-试剂盒

攻坚克难 转化创新 2020年度北京协和医院医疗科研成果奖出炉

发布日期: 2025-02-12 06:01:39 来源:ELISA试剂盒



  2020年12月23日,北京协和医院2020年度医疗成果奖终评会圆满落幕。终评会上,各参评项目组汇报了本团队的临床实践和科研转化成果,由吴沛新书记、韩丁副院长、彭斌副院长、三大委员会成员、学科督导组专家、中层干部、援鄂及医疗队队员、历年获奖人员代表等组成的评委团进行评分,医疗委员会主任委员高志强教授主持会议。最终,在攻坚克难、转化创新、未来之星三个片区通过初筛的110项成果中,共评选出5个一等奖、13个二等奖、22个三等奖,集中呈现了医院现阶段的丰硕医疗成果。▲吴沛新书记、韩丁副院长、彭斌副院长、三大委员会成员、学科督导组专家、中层干部、援鄂及医疗队队员、历年获奖人员代表等担任评委。

  赵玉沛名誉院长在百年协和倒计时1000天讲话中指出,协和要“看别人看不了的病,出别人出不了的成果”。张抒扬院长在2021年新年致辞中提出,协和要坚持创新驱动高水平质量的发展。韩丁副院长在现场点评中,对各参评项目组在攻坚临床难题、创新技术方法、推动医学发展方面取得的成绩予以肯定,并指出未来提升的方向。一是对标国内外领先水平,不断追求卓越;二是积极寻求合作,推动技术创新成果转化落地;三是充分应用医疗科研成果,取得“抱团式、滚雪球式”发展;四是重视知识产权,把握核心竞争力;五是营造全院创新氛围。

  医院自1986年起设立“医疗成果奖”,每年由医务处组织评选,以表彰在疑难危重患者抢救中取得成功、在罕见病诊治中达到领先水平、在临床实践中勇于创新的医务人员。2016年,该奖项更名为“医疗科研成果奖”,鼓励科研成果的临床转化。自设立至今共有2331个项目参评,867个项目获奖。在本次终评会中,110项申报成果横跨医院30多个科室,充分体现了协和多学科协作优势。

  近年来,北京协和医院逐渐完备医疗科研创新和成果转化机制,力争解决医学与健康领域的重要问题,推动关键医疗技术的创新与发展,创造了多项比肩国内外顶尖水平的成果,获得了广泛高度认可。医疗科研成果奖的设立拓宽了协和人的创新之门、发展之路,协和人将继续秉持科学精神守正创新、改善医疗,秉持奉献精神服务人民、造福患者,面向世界前沿、国家需求,深化改革创新,提高核心竞争力,让协和智慧、协和标准走向世界!

  胎儿医学是目前我国围产医学领域迅猛发展的新兴亚学科。北京协和医院产科中心刘俊涛教授团队紧跟这一研究前沿热点,于2019年下半年成立了胎儿医学和产前诊断专业组,积极完善手术平台建设,完成了多种复杂重症胎儿的救治,实现了多项胎儿手术零的突破。

  对于已诊断的缺陷或高危胎儿,多学科联合进行的宫内治疗和子宫外产时手术(EXIT)能有效改善预后。专业组结合自己工作基础和学科优势,建立了以产科为中心,涵盖儿科、超声医学科、放射科、麻醉科手术室、输血科以及首都儿科研究所新生儿外科等多学科联合诊治(MDT)平台,完成了大量重症高危胎儿的手术治疗。

  自2019年2月首次采用EXIT手术成功救治一例颈部巨大畸胎瘤胎儿起,近两年来,专业组共完成EXIT手术26例,其中有24例膈疝胎儿EXIT手术,成功救治了22例,救治成功率达91.6%,在国内位居前列。完成胎儿宫内治疗9例,包括复杂的双绒毛膜三羊膜囊氯化钾三胎减两胎手术、单绒毛膜双羊膜囊双胎射频消融减胎手术、双胎输血综合征的胎儿镜激光凝固手术、宫内输血救治RhD溶血导致的重度贫血和心衰胎儿等。

  重症高危胎儿的手术难度高、操作复杂,需要多学科团队充分的发挥高水准专业能力,密切配合。这些病例的成功救治,标志着协和产科中心已经能完成当前胎儿手术领域的大部分术式,成为行业内领先的医疗团队之一。

  骨科仉建国教授团队基于协和多学科协作模式,成功为30例极重度强直性脊柱炎侧后凸畸形病人实施了难度极大的一期后路双节段经椎弓根截骨手术,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帮助患者开启了新的人生。

  强直性脊柱炎在我国是常见疾病,病情控制不佳者可出现严重脊柱侧后凸畸形,带来不能平视、行走、进食困难等问题,甚至影响患者寿命。手术矫形是纠正脊柱畸形的唯一方法,但由于疾病本身累及脊柱和关节导致多发畸形,给手术和围手术期管理带来了极大困难,可能会引起颈椎骨折、截瘫、失明、大出血等严重并发症。

  轻中度强直性脊柱炎脊柱后凸畸形可通过单节段截骨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但对于重度患者,单节段截骨并不能够达到满意的矫形效果,需采用双节段截骨进行矫形治疗。此类手术难度大、耗时长,麻醉管理和手术室管理困难,国内外能够开展的医院屈指可数,且多为分期手术,患者需接受多次手术。

  骨科基于数十年来积累的经验和多学科协作模式,由仉建国教授团队牵头,联合麻醉科手术室、输血科,克服重重困难,摸索出了一期后路双节段经椎弓根截骨手术方法,成功治疗了30例重度强直性脊柱炎脊柱后凸畸形病人。手术平均时间6小时,平均出血量1200毫升左右,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患者只需接受一次手术,就能获得良好的矫形效果,从而开启“挺直身躯”的人生。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协和多学科团队深入临床一线,针对新冠肺炎这一新发疾病的临床及病理生理特点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国内外领先的疾病认知和治疗理念,指导临床实践。

  在疫情初期,感染内科主任李太生教授牵头医院30多位专家共同编写了《北京协和医院关于“新冠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建议方案》,该《方案》对指导早期疫情防治发挥了及其重要的作用,并被译为英文版本在线发表,向全世界介绍“协和方案”。

  2月7日,北京协和医院第二批国家援鄂医疗队前往武汉,深入新冠肺炎重症救治一线,对疾病特点进行了探索和研究。经过细致入微的观察,率先提出新冠肺炎临床上表现为全身多脏器受累的特点。

  李太生教授团队进一步研究之后发现,患者出现黑手指、黑脚趾,是因为疾病伴有的高炎症状态和凝血异常所导致,这种异常在新冠肺炎患者尤其是重症患者的病情演变中起及其重要的作用。在此基础上,与血液内科赵永强教授团队合作,形成了新冠肺炎病理生理和病程三阶段的假说,并将其应用于新冠患者的风险评估、重症预警、治疗时机及预后判断中。

  团队还首次提出并报道大剂量静脉免疫球蛋白和治疗性抗凝在新冠重症患者诊治中的应用,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与认可,该方案成为现阶段新冠肺炎的重要治疗和支持手段。

  由骨科林进教授团队主导参与研制的我国首个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关节手术机器人系统,成功完成临床转化,打破了国外垄断,实现了我国机器人辅助全膝人工关节置换术的“零突破”。

  手术机器人作为新一代高科技医疗器械的代表,其开发和临床应用已成为未来智能医疗的发展的新趋势。全膝关节置换术是治疗严重晚期膝关节疾病的有效方法,其技术方面的要求高、操作难度大,传统手术方法可出现定位不准、截骨不良、术中并发症等问题,而手术机器人可望有效保证手术的规范化、精准化、微创化和高效化。

  然而,手术机器人技术长期被欧美国家垄断,且国外全膝关节手术机器人尚未进入中国。面对挑战与机遇,林进教授团队与国内医学工程团队合作,经过多年的不懈探索和努力,终于研发出了“中国造”膝关节手术机器人系统。

  这款自主研发的HURWA机器人在高难度全膝人工关节置换术中发挥出色,于2020年1月6日成功完成“首秀”。10月26日,在“博鳌外科直播周”中进行了中国首次手术全程网络直播,获得业内强烈反响和高度认可。11月11日至14日,亮相第二届世界大健康博览会,向世界展现了中国创新能力。

  目前,我院作为牵头单位正开展全国多中心临床研究,初步结果为较传统手术有明显优势。团队还将逐步扩大研究的广度与深度,造福更多患者。

  罕见病多发于儿童,目前仍存在诊治困难、缺医少药等问题。北京协和医院儿科自上世纪80年代联合妇产科、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所成立遗传中心,始终致力于儿童疑难罕见病的诊治研究。在前辈的工作基础上,儿科青年科研人员王薇自2005年起涉足儿童疑难罕见病的诊治领域,在基因、酶学诊断及新药研发方面取得多项创新性成果并转化、推广。

  依托儿科、医学科学研究中心、检验科多学科团队,王薇主持建立了多种罕见遗传病的基因和酶学诊断方法,免费为1500余名患者进行了检测分析,诊断病种60余种,其中近20种病种为国内首次诊断,并发现了3个新的疾病基因。自主设计、合作开发的自身炎症性疾病及原发性免疫缺陷病的高通量测序模型已应用推广至27个省市,在全国检测4000余例。

  在罕见病相关药物研发方面,2015年与清华大学药学院合作研发了葡萄糖群孔缓释微丸用来医治糖原累积症,进一步联合医药公司进行工业转化,有望成为第一个治疗此病的孤儿药,造福更多患儿。

  王薇多年来深耕罕见病诊治研究领域且成绩斐然,主持相关研究课题6项,发表文章37篇,申报发明专利6项,科研转化成果多次获奖,组织多场全国培训,并在国际会议中崭露头角,传播协和方法和理念,展示了协和青年科研人员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