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聚焦信息通信技术产业高质量发展 中国信通院发布“十大趋势”

发布日期: 2025-01-27 11:06:40 来源:新产品展示

  据统计,2018-2022年我国ICT行业市场规模由4.79万亿元增长至5.4万亿元。其中,技术服务市场规模占较大,超过60%。与此同时,随着一批批具有实力的ICT企业快速地发展起来,我国在全球ICT产业的竞争力也开始有所体现。ICT产业的发展趋势也受到了关注。

  从定义上来说,信息通信技术产业(ICT)指利用电子设备和通信技术来处理、存储、传输和管理信息的综合性技术领域,包括了计算机硬件、软件、网络和电信设备等领域。由于结合了信息化和通信化的内容,并且涵盖了其中的软硬件及服务,因此受到了高度关注,并且发展迅速。

  据统计,2018-2022年我国ICT行业市场规模由4.79万亿元增长至5.4万亿元。其中,技术服务市场规模占较大,超过60%。与此同时,随着一批批具有实力的ICT企业快速地发展起来,我国在全球ICT产业的竞争力也开始有所体现。ICT产业的发展趋势也受到了关注。

  而就在近日,2025中国信通院深度观察报告会在北京举办,中国信通院在会上发布了2025深度观察十大趋势,引发了激烈讨论。十大趋势分别是ICT产业创新发展开新局,制造业服务业交替上升;大模型多维度快速演进,微笑曲线两端率先发力;AI终端开启变革新浪潮,端侧软硬生态变革重塑;智能算力步入万卡时代,全盘调度提升计算效率;网络智能双向融合赋能,智算推动网络演进创新;5G-A无线技术集成创新,通感智融合拓展新空间;网络防御转向协同实战,智能安全范式加速形成;数字技术全面规模赋能,点线面系统化推进转型;数实融合释放需求潜力,全要素生产率持续提升;治理体系改革持续深化,国际治理合作大有可为。

  ICT产业创新发展开新局,制造业服务业交替上升:随着5G、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的持续不断的发展,ICT产业在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智慧城市、数字政府等领域的应用愈来愈普遍,为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撑。

  大模型多维度快速演进,微笑曲线两端率先发力:AI大模型在模型规模、算法优化、应用场景等领域发展迅速,推动了其在图像识别、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的显著发展,研发和营销率先发力更为AI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活力。

  AI终端开启变革新浪潮,端侧软硬生态变革重塑:AI终端设备软硬件生态的变革重塑,使得AI终端设备在性能、功耗、使用者真实的体验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提升。与此同时应用场景的继续扩展,也让AI随着硬件离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近。

  智能算力步入万卡时代,全盘调度提升计算效率:计算能力的提升和计算资源的优化利用解决了AI技术发展中的算力的需求难题,而全盘调度技术的应用,进一步提升计算效率,降低计算成本,为AI技术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网络智能双向融合赋能,智算推动网络演进创新:网络智能双向融合赋能,使得网络在数据传输、信息处理等方面更加智能化和高效化。智算技术的应用,推动了网络的演进和创新,为数字化的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5G-A无线技术集成创新,通感智融合拓展新空间:5G-A无线技术为移动通信领域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通感智融合技术拓展了5G-A的应用场景和经营事物的规模,为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智慧城市等领域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解决方案。

  网络防御转向协同实战,智能安全范式加速形成:随着网络攻击的日益频繁和复杂,网络防御也面临着新的挑战,网络安全防御体系需要更看重实战性和协同性。智能安全范式的加速形成,为网络安全防御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数字技术全面规模赋能,点线面系统化推进转型:数字技术的全面规模赋能,推动了各行各业的数字化转型。从点到线再到面,数字技术的应用逐渐渗透到所有的领域和环节,为经济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撑。

  数实融合释放需求潜力,全要素生产率持续提升: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层次地融合,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生产效率等方式,持续提升了全要素生产率,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治理体系改革持续深化,国际治理合作大有可为:通过持续深化治理体系改革,推动数字化的经济更加健康、有序的发展,国际治理合作的加强,也为数字化的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平台。收藏 3分享至

  49.7万家企业350.6万件有效发明专利!我国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断增强

  凡本网注明“来源:化工仪器网”的全部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化工仪器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化工仪器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有关规定法律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他来源(非化工仪器网)的作品,目的是传递更加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犯权利的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别的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