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5-02-03 02:29:15 来源:新产品展示
随着自动化仪器的推广和使用,医学实验室的自动化程度也慢慢变得高, 作为检验人, 面对仪器传输过来的数据,审核检验结果时,一定要小心谨慎,综合分析,用我们的“火眼金睛”,识别下面这几个检验的“坑”。
线性就是两个变量之间有的一次方函数关系。线性范围就是检测样本的含量与实际样本的含量呈直线的范围,在此范围内随着样本实际浓度的增加,检测结果也等量增加。[1]
以血糖为例,我院检验科检测血糖的方法(葡萄糖氧化酶法)为终点法,反应方向为上升。线mmol/L。我曾遇到过一个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患者,仪器传过来的血糖结果是25.8mmol/L,在我按下鼠标的前一秒,我停止了审核,这个血糖结果超线性范围!查看反应曲线后,果然有错误报警,将标本稀释2倍后上机,检测结果为19.6mmol/L,乘以稀释倍数,该患者的血糖结果为39.2mmol/L!简直不敢想象,如果报告了25.8mmol/L,对临床诊疗将会造成怎样的困扰!
动力学法检测的生化反应中,由于标本酶含量过高,导致反应体系中酶的底物短时间内消耗殆尽,使得之后的反应吸光度变化近乎为零,反应曲线成为一段较为平坦的曲线,其斜率不符合实际情况,所得结果也不符合真实值,这种现象称为底物耗尽。[2]
如果肝功能的其他指标异常升高,而ALT或AST正常,我们要查看反应曲线,同时查看仪器有没有错误报警,如果确定是底物耗尽,将标本稀释重做,即可得到真实的检验结果。
HBDH(α-脱氢酶)是LDH(乳酸脱氢酶)的同工酶,如果LDH异常升高而HBDH正常,我们同样需要查看反应曲线,确定是底物耗尽,将标本稀释重做即可。
钩状效应是指应用免疫学技术检验测试抗原或抗体时,由于抗原或抗体过量,导致假阴性结果的现象。[3]当抗体过量时称为前带现象,抗原过量时称为后带现象。
容易出现钩状效应的项目有血β-HCG(β-人绒毛膜)和癌胚抗原(CEA)、甲胎蛋白(AFP)等肿瘤标志物。这些项目的检测的新方法都是磁微粒化学发光法,用相应抗体包被磁微粒,辣根过氧化物酶做标记,通过免疫反应形成抗体-抗原-抗体-酶复合物,该复合物催化发光底物发出光子,发光强度与含量成正比。
如果发现结果异常或超线性,查看仪器报警,确定出现钩状效应,稀释标本重做即可。
CK有3种同工酶,CK-MB是其中一种,假如慢慢的出现CK-MB>CK的情况,CK-MB活性就是假性升高,可采用检测CK-MB的质量加以证实。
LDH(乳酸脱氢酶)有5种同工酶,HBDH(α-脱氢酶)针对的是其中一种(LD1)。假如发现HBDH>LDH,绝对不可以审核,一定要查找原因,可将标本稀释后重新测定。
5. H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TC(总胆固醇)
因为总胆固醇除了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以外,还包括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中间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我们要理清这些项目的从属关系,假如慢慢的出现相反结果,应分析原因,找到解决方案,不能盲目审核。
总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这两个项目有可能会出现负值,因为它们反应的吸光度变化比较小,当胆红素的水平较低时,反应完成后的吸光度小于试剂空白的吸光度,吸光度的变化值是负值,与k常数相乘得到胆红素的结果自然就是负值。导致检验结果出现负值的因素有:仪器因素、标本因素、试剂因素、人的因素、技术因素等。[4]
血气分析标本在采集过程中如果未排空气或未与空气完全隔离,可导致氧分压结果假性升高、二氧化碳分压结果假性降低。
总之,我们在审核每一份检验报告时,都应该运用自己掌握的专业相关知识和在实际在做的工作中积累的经验,避开这些检验的“坑”,保证为临床提供准确的检验结果,助力临床的诊疗。
通过本文能够准确的看出作者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扎实的检验专业相关知识功底,文中比较全面地总结了日常检验工作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既阐明了原因,又给出了处理方法,可谓苦口婆心。
想知道一个检验项目的线性范围,我们只需要看一下该检验项目试剂盒里的说明书,说明书上写的明明白白。检验结果一旦超过或者接近线性范围,只有将标本稀释才能给临床提供较为可靠的检验结果;底物耗尽的情况通常出现在危重患者身上,我们关注一下反应曲线就能发现,否则就会耽误医生的诊疗,甚至导致非常严重后果;关于钩状效应,试剂盒里的说明书上也写的一清二楚,操作之前一定要仔细阅读;检验项目的从属关系我们要理清,否则容易闹出笑话;关于胆红素有可能会出现负值的情况,我们看一下血浆,要么是颜色太浅,要么就是脂血;关于不合格标本,无论我们再细心,仪器再精密,质控做的再好,恐怕也得不到准确的结果。
[1]尹一兵,倪培华.临床生物化学检验技术[M].第五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2]闫家微,张启全,成松.全自动生化分析仪ALT底物耗尽现象的发现和解决[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1(32):1623-1624
[3]陈华根,刘冰.规范使用“带现象”和”钩状效应“概念[J].中国输血杂志2006(03):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