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5-02-17 06:48:52 来源:bb贝博官方平台
2月7日,2025年第九届亚洲冬季运动会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盛大开幕。本届亚冬会从2月7日持续至14日,其中冰球比赛已于2月3日提前开赛。
本届大赛是继1996年哈尔滨亚冬会和2007年长春亚冬会后,中国第三次举办亚冬会,也是继北京2022年冬奥会后,中国举办的又一重大综合性国际冰雪运动盛会。
在亚冬会上,高校也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和智慧,多个环节都有他们的身影,让我们共同来看看!
从亚冬会主火炬塔的设计到会徽、吉祥物以及色彩系统、核心图形和体育图标的创作,再到志愿服务公益形象大使、开幕式执旗手,处处可见清华人的身影。清华人全力以赴为亚冬会贡献清华力量与智慧。
2月7日晚,亚冬会开幕式现场点燃主火炬塔,圣火将持续燃烧至亚冬会闭幕。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马赛教授团队打造的“雪韵丁香”主火炬塔惊艳亮相。耀眼的火焰伴随着璀璨的光影效果,照亮了冰城的冬夜,也激扬起冰雪梦想的中国力量。
在第九届亚冬会上,2022年北京冬奥会花样滑冰双人滑冠军、清华教师韩聪担任亚冬会开幕式执旗手,并携手搭档隋文静担任志愿服务公益形象大使。2023年,韩聪加入清华大学体育部,负责滑冰课与花样滑冰课教学,并在2023-2024学年获得清华大学学生社团优秀个人指导教师称号。
哈尔滨冰雪大世界是本届亚冬会开幕式的分会场。在冰雪大世界的梦幻冰雪馆有这样的一个实验室,在这里,我国首台自动化的切冰设备已完成了技术验证,并且在今年投入了试运行。
这台切冰设备了不得!受限于季节天气特征情况,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冰景观的建造工期只有15天到20天,从松花江采出的不规则“毛冰”,单块重量就有500至800公斤,如何把它们高效地切割成符合使用标准的“冰砌块”,成为一大挑战。往年,都得靠切冰师傅们在零下二三十摄氏度“挥汗如雨”,而现在,他们有了新的“帮手”。
据哈尔滨工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任秉银介绍,一直以来,建冰雕设施用的冰一直都是人工在切,使用手工锯,切割质量切割效率都很难保证。在这种情况下,对智能自动化生产标准冰砌块的需求十分迫切。
经过持续攻关,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团队于2024年5月成功研制出“型冰机”的原理样机,在这间零下20摄氏度的实验室里上演了“冰与铁”的较量。传统切冰就像用菜刀雕玉,全凭老师傅的技术。而这台“大家伙”,有人工智能视觉识别实时监测,还有多传感器的数据融合,能确保切出的每一块冰尺寸精准。
不仅切得好,而且切得快,从前3个人10至15分钟的工作量,现在只需1分钟,效率提升了几十倍。
你被亚冬会火炬“澎湃”惊艳过吗?“澎湃”整体造型是绽放的丁香花,外壳最顶部要体现出冰的透明质感。为了呈现出最佳效果,参与火炬外壳设计制作的哈工程材化学院孙高辉教授团队配合火炬设计师,耗时4个月筛选出可用的透明特种功能材料。从火炬外壳透明度、耐高低温交变、阻燃技术等要求出发,对材料来改进和升级,保证了火炬整体稳定性。
此前亚冬会火种采集仪式上,哈工程机电学院杜兆群教授团队为火种采集研发核心装置冰透镜。以冰燃火,是对哈尔滨冰雪文化的深情致敬,更是科技与冰雪融合的一次大胆尝试。
哈工程智能学院管练武副教授团队将AI、虚拟现实、数字化技术等融合到冰雪装备中研发的冰雪运动人体动作捕捉与训练系统,以四季滑雪机为平台,结合滑雪场实景构建虚拟滑雪场景,以专业滑雪运动员构建滑雪人物模型,实时采集、存储和分析滑雪者肢体精细动作,为日常训练及技能评估与指导提供重要数据支撑,助力冰雪装备升级。
本届亚冬会因“馆”制宜,为保证改造升级的场馆能够安全投入到正常的使用中,哈工程航建学院贺征教授团队研发治污喷剂应用于场馆建设。喷剂以高压喷涂的方式,使物体表面快速形成一层20微米到30微米厚的保护层,将污染物牢牢“锁死”在材料内部,像是为物体穿上一件“隐形防护服”。这款喷剂已应用于亚冬会部分宾馆。小组成员谷德林作为第九届亚冬会场馆建设部环保专班专家,在一线个月,全力保障场馆建设。
当植物和冰雪通过科技碰撞在一起,将会带来什么?在冰雪大世界哈尔滨师范大学冰雪创意设计研学实践基地有了新的发现,那就是植物彩色冰。
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张鑫介绍,天然植物彩色冰是首次拿出实验室来应用,它的波段非常柔和,因为提取的都是纯植物的天然色素,完全不掉色。如果用传统的丙烯颜料冻制冰块,掉色依旧很严重的。
据介绍,目前国际上使用彩色冰雪雕的国家非常少,即使有,也均使用工业色素,易掉色而且不环保。哈尔滨师范大学与东北林业大学团队联合研发出了植物彩色冰,为冰雕艺术带来了焕然一新的视觉体验。
通过东北林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陈文帅,我们了解到,蓝色的冰是从蝶豆花中提取的色素制成的,紫色的冰是从玫瑰花中提取的。“当然我们还可以从包括一些茶叶里面,从一些树木的叶子里面得到茶色的、绿色的冰,我们通过调控色素在水中的比例,实现了彩冰颜色多元化的呈现效果。”
色素溶入水中冻成冰,不就是彩冰吗?而实际上并没这么简单,在植物色素溶水冻成冰,尤其是大尺寸的彩冰制作的步骤中,很容易出现色素分子在冰中分布不均匀,导致颜色深浅不一的情况。未解决这个问题,科研团队进行了很多的尝试和实验设计。
东北林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陈文帅还特别提到,研究团队加入一些环境友好型的、植物级的分子,帮助这些色素在冰中非常好地分散。“整一个完整的过程体系是绿色的、可持续的,这是我们一个最核心的理念,我们开发的这些试剂是环境友好的,当春暖花开的时候冰融化掉,它会变成营养的东西沉积到土壤里,滋生花草的生长。”
亚冬会的筹备测试中,北京理工大学信息与电子学院通信技术研究所展现了一项令人瞩目的黑科技——抗噪声语义通信技术。
科研团队模拟冰球馆赛事现场环境,场馆内运动员的呐喊声、观众的欢呼与现场广播交织在一起,形成了极其复杂的通信场景,传统通信手段在这种通信流量大且背景十分嘈杂的环境中难以应对。
北京理工大学信息与电子学院通信技术研究所科研团队研发的AI端到端语义通信系统成功解决了这一问题,实现了双机高清线G网络和高轨卫星通信中实验成功。
该系统可部署于场馆与应急车辆,实现了低带宽传输和抗噪声通话两大技术突破。即便在体育场馆人员密集、环境嘈杂的恶劣条件情况下,系统也能实时解析语音信号、有效过滤背景噪声,实现清晰、稳定的通话,为体育赛事和应急调度提供全新通信保障。
北京理工大学信息与电子学院通信技术研究所在团队负责人匡镜明教授的带领下,长期以来深耕于无线通信关键技术、语音及多媒体通信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承担了多项国家和省部级重要科研项目,并积极与通信领域有名的公司开展合作交流,成果显著。团队骨干费泽松教授、王晶副教授等带领科研小组开展长期技术攻关,引入人工智能赋能无线传输和语音编译码技术,经过五年的打磨和攻坚,提出了“抗噪声语义通信技术”,并自主开发抗干扰“AI语音通话系统”,通过大规模数据训练及数万次算法迭代,最终在条件严苛的亚冬会赛场成功实现通话测试任务,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本届亚冬会的火炬“澎湃”是由北京科技大学教师张俊海设计的。2023年末接到设计任务后,张俊海以“不忘初心”为设计原则,高效圆满地完成了设计工作。
北京邮电大学邓中亮教授团队研发的“5G+北斗”广域无缝融合定位技术,让无人机在室内“长眼”。它突破了室内卫星信号弱、无人机无法起飞的行业难题,赛前已成功在亚冬会冰球馆完成技术验证,亚冬会期间以“5G+北斗”室内外连续高精度定位技术,为赛事的安全管理及应急保障提供强大数据支持。
“5G+北斗”广域无缝融合定位技术,实现了室内外连续定位。这种定位方式不仅提高了定位的准确性,还解决了室内外切换时的定位断续问题,克服了多维信息特征表征不一致、基于多目标优化的智能空间感知等系列技术难点,真正的完成室内外无缝衔接的高精度定位,消除定位盲区。这一技术融合了视觉采集信息,采用了基于AI算法的高精度实时定位和路径规划技术,可以为无人机在室内定位的准确性提供技术支撑。
在此次亚冬会上,北邮师生团队以“5G+北斗”广域无缝融合定位技术为核心,研发了无人装备室内外自主探索系统,为无人机提供了连续穿梭于室内外复杂环境的能力;同时,基于视觉信息与AI算法的保障,实时构建大型建筑物内部的三维地图,完成高精度实时定位和路径规划,尤其对于长走廊、多出入口等复杂场景提供了极高的适配性,展现了快速建模与自主导航的强大能力。
参与本次亚冬会志愿服务的北京交通大学教师牛凯晨与学生袁鑫有着丰富的体育赛会经验,从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到巴黎奥运会与亚冬会,他们的青春与微笑绽放在无数赛场上。
北京交通大学后勤服务产业集团教师牛凯晨是哈尔滨亚冬会人力资源与志愿者服务指挥中心志愿者,在赛前筹办过程中协助执委会专家参与志愿者人员计划对接、通识培训等工作,赛时参与志愿者的管理调度、工作协调、激励与保障等工作的开展。
北京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3级博士研究生袁鑫拥有丰富的大型国际赛会志愿服务经验。在哈尔滨亚冬会中,袁鑫担任华旗饭店运动员村运行团队的语言服务助理,主要负责为各国运动员提供翻译服务。
2月7日下午,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到访运动员村。牛凯晨向巴赫介绍此次亚冬会运动员村的志愿者情况,并介绍参加过多届奥运赛会的志愿者代表。袁鑫向巴赫分享了自己在平昌冬奥会、巴黎奥运会等大型赛会中的志愿服务经历。巴赫鼓励他为米兰冬奥会继续贡献力量。
2月8日,哈尔滨亚冬会雪上项目在黑龙江省亚布力滑雪场开赛。在自由式滑雪女子U型场地技巧决赛比拼中,北京体育大学中国冰雪运动学院2023级本科学生李方慧夺得冠军!这是中国体育代表团在本届亚冬会获得的首枚金牌。
稳定的心态决定了稳定的发挥。决赛中,在4名韩国选手的夹击下,李方慧与队友张可欣沉着应对,从第一轮就确立起一马当先的优势。第三轮,冲击更高难度的李方慧完美发挥,拿到全场最高分95.25分,为中国队锁定这枚金牌。
李方慧出生于哈尔滨市通河县,亚布力是她的滑雪梦想开始的地方。自小在这里练习U型场地的她回到家乡参赛,往事在心中翻涌,“上次在这里滑雪已经是七八年前了,那时候自己还小,对这一个项目还是懵懂的状态,也不确定自己接下来的路怎么走。亚布力对我来说是一个开始,重新再回到这个场地,感觉变化非常大,在这里拿到中国代表团的第一块金牌,也是亚冬会雪上项目的第一块金牌,对我来说,意义重大。”李方慧说道。
2月8日晚,伴随着亚冬会首金的诞生,颁奖礼仪服装正式亮相。该礼仪服装由北京服装学院服装艺术与工程学院杨慧副教授带领何佳玥等研究生团队与亚冬会官方合作机构中国东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完成。这是学校充分的发挥专业优势,服务国家重大活动的又一次实力展现。
2024年11月中旬,北服设计团队按照亚冬会执委会要求,明确倡导自然美学的设计方向、提炼多类雪花晶体元素、结合中式服装版型结构,积极开展设计工作。最终经黑龙江省委领导、哈尔滨市委领导和亚冬会执委会领导共同评议,主题为“瑞雪报捷”的设计的具体方案成功入选成为亚冬会颁奖礼仪服装。团队随后联合多家企业,在北京方圣时尚有限公司、金猴集团等企业全力支持和专业协作下,克服研发制作环节中工期紧张、异地生产协同、号型繁杂、印染校色、刺绣多重配试等种种困难,于28天内成功完成亚冬会全部颁奖礼仪服装设计、制作任务,充足表现了中国服装产业的制造技术优势。
此外,应亚冬会执委会邀请,学校专门组建亚冬会礼仪服装保障工作团队,服装艺术与工程学院研究生、本科生共计15位师生参与其中。
2月1日,来自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的24名多语种志愿者从全国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出发,踏上志愿服务征程。他们与冰雪相约,从全国各地汇聚哈尔滨,用专业语言和人文素养,在8个场馆全力保障亚冬会开闭幕式大型活动、媒体运行、赛事保障、医疗卫生等,用志愿精神和青春激情服务亚冬体育盛会。
志愿者陆秋雨是阿拉伯语专业学生。她在亚冬会医疗卫生与反部开展咨询翻译志愿工作。“岗前培训时,我反复熟悉志愿服务流程,背诵引导知识,还特意练习了常用语表达,希望能把首都大学生最好的一面体现出来。”
24名多语种志愿者将运用英语、阿拉伯语、波斯语、朝鲜语、泰语、哈萨克语等多种语言,为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运动员、媒体记者及观众提供优质语言服务。为提升志愿者技能,学校还给他们“开小灶”,利用北京国际志愿服务基地资源,组织专业教师培训学生的摄影技巧等。
东华大学携手中国东方航空打造亚冬会“幻境冰蓝”主题颁奖礼服,亚奥理事会官员、赛会技术官员的多款正装和丝巾领带配饰等。
东华大学亚冬会服装设计与制作团队研发的颁奖礼服“幻境冰蓝”,灵感来源于哈尔滨冰雪盛景与中国民间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合了滑雪的流畅动感、卷轴如意帽的雅致意蕴、步摇发簪的灵动以及代表了吉祥好运、顺利成功的祥云腰带。
剪裁上,礼服借鉴中式传统服饰的流畅线条与立体剪裁技术。发饰设计上,引入步摇元素,设计成轻盈的蓝色雪花发饰,随着佩戴者的步伐轻轻晃动。
396道精细缝制工艺、40余版迭代融会设计、多项创新科技面料的设计研发成果应用……在传承中华古韵的同时,此次东华大学与中国东方航空的设计合作还融入了多项创新科技,为卓越品质护航。
从兼具保暖和透气属性的羊毛正装,到实现高性能防风防水防绒的保障御寒服,文化、时尚、科技在服装中交融贯通,彰显了交叉学科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之“能”,体现了新质设计未来发展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