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4-10-23 22:20:19 来源:GC法检测
尽管预防性镇痛的理念逐渐被接受,但在当前临床麻醉实践中仍大多以超前镇痛的形式存在,即在全身麻醉诱导期或气管插管后一段时间内(通常在外科切皮前)。
羟考酮(oxycodone)是从生物碱蒂巴因(thebaine)中提取的半合成阿片类药物。作为强效镇痛药,羟考酮早在1917年就在德国开始临床应用。羟考酮的生物利用度高,给药途径多,在临床上应用广泛,常用的如片剂、控缓释片剂、注射剂、栓剂等剂型。盐酸羟考酮注射液大多数都用在中重度急性疼痛等。为方便麻醉科医师等更好地了解盐酸羟考酮注射液的特点及临床应用,本专题拟围绕盐酸羟考酮注射液进行系列讲解。
众所周知,阿片类药物也是围术期多模式镇痛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术中和术后镇痛中发挥了非常非常重要的作用。2020年,Anesthesiology杂志主编Evan D. Kharasch曾在该刊某篇述评中写到,阿片类药物是围手术期镇痛的基石。“出于良好的愿景,麻醉医师在没有依据的情况下大力提倡围手术期无阿片类策略......没有完全认识到无阿片类药物策略的局限性和不足。”因此,深入理解阿片受体的主要类型及效应,对合理选择和恰当使用阿片类药物十分重要。
阿片受体的主要类型包括μ、κ、δ及σ。其中,μ1受体主要参与脊髓上镇痛、镇静、催乳素分泌,μ2受体与呼吸抑制、欣快、瘙痒、缩瞳、抑制肠蠕动、恶心呕吐、依赖性相关。κ受体主要为脊髓镇痛,但也存在呼吸抑制、镇静、致幻觉等作用。δ受体为脊髓镇痛,可介导平滑肌效应,产生缩瞳反应,调控μ受体活性。σ受体与呼吸加快、心血管激动、致幻觉、瞳孔散大相关。因此,临床常用的阿片类药物可大致分为三类。一类为μ受体激动剂,这类药物的特点为强效镇痛,、芬太尼、舒芬太尼、氢酮等属于这类药物;另一类为混合激动-拮抗剂,如地佐辛。但是,这类药物的镇痛作用机制不明,通常被用于术后中度痛的治疗。
盐酸羟考酮注射液是唯一的μ、κ双受体激动剂,特点包括强效镇痛,独特减轻内脏痛的特点,其呼吸抑制作用更弱。近年研究报道认为,羟考酮也能激动δ受体,但仍存在争议。盐酸羟考酮注射液有什么药理特点呢?首先,羟考酮与阿片μ受体亲和力不高,为的1/5~1/10;羟考酮作用于κ2b受体,但其镇痛作用中μ或κ受体所占比例不确定。作为κ受体激动剂,其对内脏化学刺激引起的疼痛有抑制作用。与其他特异性κ受体激动剂或μ激动剂不同,盐酸羟考酮注射液较少引起躁动,无呼吸抑制、躯体依赖或胃肠道蠕动抑制作用。鉴于其独特的κ受体激动作用,较单纯的μ受体激动剂能更好地对内脏痛产生镇痛效果。这也为其在围手术期呼吸抑制高危患者、腹部外科特别是胃肠道手术患者的应用中带来了优势。盐酸羟考酮注射液还有哪些特点呢?与、芬太尼等强阿片类药物相比,盐酸羟考酮注射液的免疫抑制作用弱,不导致组胺释放,不抑制副交感神经,不导致心动过缓。此外,盐酸羟考酮注射液的药物滥用风险远低于其他μ阿片受体激动药。
图摘自 徐建国. 盐酸羟考酮的药理学和临床应用[J]. 临床麻醉学杂志, 2014, 30(5):3.
一项针对健康男性受试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之后发现,静脉单次注射10mg盐酸羟考酮注射液后其血浆峰浓度(Cmax)为35.29ng/ml,达峰时间为5分钟,半衰期为3.5小时,作用时间为4小时。能够准确的看出,盐酸羟考酮注射液的起效迅速,与芬太尼基本相当,起效速度远快于地佐辛、等。再加上其消除半衰期(3.5小时)合适,这能降低给药频率,同时不会增加药物蓄积的风险。羟考酮的蛋白结合率为40%~45%,主要与白蛋白结合,脂溶性低。在给药后1小时,其脑脊液内浓度可为血浆浓度3倍,提示进入脑脊液存在主动运输机制。
羟考酮的代谢产物主要为羟酮和去甲羟考酮。在肝脏中,羟考酮主要的氧化途径为通过CYP3A4/5的N-去甲基作用,转化为去甲羟考酮;其次要氧化途径为通过CYP2D6的O-去甲基作用,转化为羟酮。有必要注意一下的是,羟考酮的镇痛作用主要来自于自身活性。在代谢产物中,羟酮有一定的镇痛活性,但其血浆浓度很低(约2%),基本上可忽略,而去甲羟考酮几乎无镇痛活性。可以说,羟考酮的镇痛不受代谢产物的影响,用于肾功能不全或肌酐水平升高的患者更加安全。
对肝功能障碍的患者,因羟考酮在肝脏内代谢,其消除率降低。例如,在重度肝功能障碍患者,其血浆消除率可减少50%,分布容积增加50%。平均半衰期将增加3到14小时,消除半衰期延长2小时,故用药需慎重。
羟考酮来源于蒂巴因,在人体中通过肝细胞色素P450(CYP)同工酶代谢为三种主要代谢物。羟考酮被细胞色素P450 CYP-3A4/5 N-去甲基化为去甲羟考酮,或被CYP-2D6 O-去甲基化为羟酮。然后,羟酮被 CYP-3A4/5 转化为去甲羟酮。
从羟考酮的药代动力学特点能够准确的看出,静脉注射羟考酮的起效时间迅速,可确保其能快速地缓解疼痛;其消除半衰期3.5小时,能够更好的降低降低给药频率,方便临床用药及管理。其起效时间迅速和消除半衰期相对适中,则使盐酸羟考酮注射液既适合单次给药,也可用于维持给药。代谢产物无镇痛活性或血浆浓度很低,因此代谢产物的临床意义可忽略,安全性较高。其脂溶性低,带来的优势是蓄积作用少,能减少术后镇痛药物可能带来的蓄积,临床应用的安全性更高。
羟考酮与均能有效发挥镇痛作用。但是,羟考酮的药代动力学特征,使其更适用于临床。例如,不管是口服还是静脉注射,羟考酮的生物利用度和预期血浆浓度的个体差异较小。尽管都能引起典型的阿片类药物相关不良反应,但羟考酮所致的幻觉更少,瘙痒发生比例更低。
总之,盐酸羟考酮注射液是临床上目前唯一可用的阿片双受体激动剂。鉴于其起效速度快,阿片类药物常见不良反应少,对各类伤害性疼痛刺激、内脏痛等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在麻醉及围手术期镇痛中应用前景广泛。不过,恰如芬兰图尔库大学麻醉学教授Klaus T. Olkkola所言,羟考酮是一种新的“老”药物,其药理学和临床潜力尚未完全了解。此外,基因多态性对羟考酮的临床影响的证据相互矛盾,这也值得未来进一步研究。下一期,我们将对盐酸羟考酮在临床中的应用,尤其是近三五年内的临床应用进展进行详细论述。
盐酸羟考酮注射液是唯一的μ、κ双受体激动剂,特点包括强效镇痛,独特减轻内脏痛的特点,其呼吸抑制作用更弱。近三年间,国内外针对盐酸羟考酮注射液的临床研究都取得了哪些进展?我们基于PubMed文献检索,重点探讨盐酸羟考酮注射液在围手术期中的应用,以期为麻醉同道提供有价值的资讯,为促进该药的临床合理应用及临床研究设计,带来一些帮助与启示。
绍兴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麻醉科的Chen ZH等,探讨了羟考酮对老年腹腔镜下行胃切除术患者术后疼痛和炎症的影响,结果刊发于Front Med (Lausanne)。研究者纳入60名ASA I-II级、年龄≥65岁接受择期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的患者。其中,羟考酮组患者在关腹前给予静脉注射帕瑞昔布钠40mg和羟考酮0.1mg/kg,对照组在关腹前静脉注射帕瑞昔布钠40mg和舒芬太尼0.1μg/kg,两组患者均在手术结束时切口予以1%罗哌卡因20ml浸润。患者在手术结束时、术后1h、6h及24h检测血清IL-6及IL-10。根据结果得出,与对照组相比,羟考酮组患者在术后6h及24h时血清IL-6显著下降,IL-10水平升高。羟考酮组患者术后恶心呕吐及肺部炎症水平低于对照组。羟考酮组患者在各时间点的疼痛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提示羟考酮可调节炎症细胞因子水平,减轻术后炎症反应,有效缓解此类患者的术后疼痛程度。
厦门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麻醉科Xu XF等则探讨了盐酸羟考酮注射液联合右美托咪定在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研究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3例胆囊病变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46例患者术中给予盐酸羟考酮注射液,观察组47例患者术中给予盐酸羟考酮注射液联合右美托咪定。根据结果得出,观察组患者术中MAP及HR低于对照组,但过度或无效镇静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术后苏醒时间、气管拔管时间、肛门首次排气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相似。结论提示,盐酸羟考酮注射液联合右美托咪定用于胆囊LC术可达到较好的镇静镇痛效果,加速术后苏醒和恢复,能控制氧化应激和体征波动,且不增加麻醉相关副作用。
气管插管和拔管可能会导致血流动力学波动。苏州大学附属无锡市第九医院麻醉科的Liu ZQ等探讨了静脉注射羟考酮对全身麻醉后气管拔管生理反应的影响,研究于2021年5月刊发于BMC Anesthesiol杂志。100例在全身麻醉下接受腹腔镜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生理盐水,50例)和研究组(手术完成后立即静脉注射0.08 mg/kg羟考酮,50例)。监测患者血压、心率、SpO2及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和皮质醇的血液浓度,监测时间点为拔管前(T0)、拔管期间(T1)以及拔管后1分钟(T2)、5分钟(T3)和10分钟(T4)。此外,还分析咳嗽、烦躁、睁眼时间、完成手术到拔管的时间以及Ramsay镇静量表。根据结果得出,对照组拔管时及拔管后1、5、10 min的血压、心率、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皮质醇血浓度明显高于研究组(P 0.05)。全麻苏醒时,对照组有70%的患者出现咳嗽,明显高于研究组(40%,P0.05)。与研究组相比,对照组在拔管前(40%)和拔管后(20%)出现烦躁不安的患者数量明显地增加(分别为20%和2%,P0.05)。与研究组患者相比,对照组患者在拔管时和拔管后30分钟的Ramsay 评分较低。该研究表明,静脉注射羟考酮能减弱全身麻醉苏醒期间与拔管相关的血流动力学和血液内相关激素水平的改变。
韩国首尔蔚山大学医学院的研究者则通过一项前瞻性双盲随机对照试验,探讨了不同剂量的静脉注射羟考酮和芬太尼对气管插管相关血流动力学反应的影响。该研究使用Dixon up-and-down方法,确定了羟考酮的有效剂量(ED95),即在气管插管后1分钟内,95%的男性患者所有的插管相关的血流动力学反应 (IRHR)均减弱至低于基线%。最终,该研究分析认为,0.182 mg/kg盐酸羟考酮注射液在减轻所有IRHR方面比2 μg/kg芬太尼更有效,具有安全的血流动力学变化。
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的研究者,则比较了不同剂量盐酸羟考酮注射液预防全麻诱导期间芬太尼诱发咳嗽的效果。该研究纳入210名接受择期手术、ASA I-II 级、年龄20-65岁的成年患者,被随机分配到5组:假手术组、Ⅰ组、II组、III组和IV组。各组分别静脉注射盐酸羟考酮注射液0.025、0.05、0.075和0.1mg/kg,假手术组用等体积生理盐水代替羟考酮。注射上述不同剂量的羟考酮或生理盐水5min后,在5秒内静脉注射3μg/kg芬太尼,等待2min后给予其他药物进行全身麻醉诱导。在芬太尼注射后2min内观察是不是有咳嗽发生及严重程度。根据结果得出,假手术组和Ⅰ-Ⅳ组的咳嗽发生率分别为57.1%、50%、42.8%、33.3%和21.4%。假手术组和III-IV组之间的咳嗽发生率存在非常明显差异。在假手术组和Ⅰ-Ⅱ组之间没检验测试到咳嗽发生率的显著差异。III和IV组患者咳嗽严重程度明显低于I和II组(P0.05)。各组患者在麻醉诱导期间低血压或严重心动过缓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该研究提示,0.075 mg/kg盐酸羟考酮注射液在全身麻醉诱导期间能有效预防芬太尼诱发的咳嗽。
河北大学附属医院的Zhang K等研究者则探讨了盐酸羟考酮注射液超前镇痛对老年胃肠手术患者应激激素水平的影响。观察组(30例)于麻醉诱导前10 min静脉注射0.1mg/kg盐酸羟考酮注射液,对照组(30例)静脉注射生理盐水10ml。观察组患者血清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浓度在术后即刻、术后2h明显降低(P0.05),皮质醇和葡萄糖浓度在术后即刻、术后2h和6h明显降低(P0.05)。术后2h、6h的疼痛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老年胃肠手术患者给予盐酸羟考酮可减少术后应激激素释放,促进术后恢复。
温州市人民医院的Xiong JC等则报道了术中使用盐酸羟考酮注射液可减少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患者导尿管相关的膀胱不适(CRBD)。该研究纳入ASA I-III级在全身麻醉下行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的患者。患者被随机分配到对照组(n=45,接受安慰剂)或羟考酮组(n = 46,在手术结束前10min接受0.03mg/kg盐酸羟考酮注射液。在术后0、0.5h、2h和6h评估CRBD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轻度、中度、重度)。根据结果得出,与对照组相比,羟考酮组在术后即刻CRBD的发生率明显降低。CRBD严重程度在各时间点的严重程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并且在术后6h内舒芬太尼剂量明显降低(P =0.001)。两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差异。结论表明,羟考酮可有效预防TURP术后CRBD患者的发生,且无严重不良反应。
行文至此,读者可能疑惑,为何上述研究大部分来自中国呢?笔者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检索分析也发现,近五年内针对盐酸羟考酮注射液的临床研究文章,大部分来自中国或韩国等,表明该药物在上述国家引起了研究者探讨其在临床麻醉各阶段应用的兴趣。在美国及欧洲部分国家,相关研究大多集中于羟考酮缓释片及由之引发的阿片类药物过量使用的成瘾危机。
药物的临床应用价值及意义,取决于该药物的适应证。以美国为例,普渡制药推出的奥施康定(盐酸羟考酮缓释片)通过制度漏洞、修改宣传用语等手法,将其用于普通慢性疼痛患者的治疗,因此导致大量患者成瘾,相关联的内容在美剧《成瘾剂量》(Dopesick)中有所反映。
与之相对,中国在阿片类药物的管理上十分严格。盐酸羟考酮注射液作为毒麻类药品,只有获得品处方权的麻醉科医师才能用,确保其能在缓解手术疼痛中发挥其应有价值,发挥其独特的μ、κ双受体激动剂的作用,从而在缓解气管插管及拔管引起的血流动力学波动、各类手术的围手术期疼痛及导管刺激方面等,发挥应有的药理学作用。
接下来,我们将进一步结合文献,探讨盐酸羟考酮注射液在围手术期各阶段中的具体应用方法和临床效果。
解除疼痛是麻醉科医师的最重要职责之一。饶若对手术患者术后疼痛予以仔细访视,便不难体会这一点。笔者曾多次听患者、亲友亲口谈及,麻醉真是太神奇、太伟大。有无麻醉真是天壤之别,一个如坠深渊,一个如履平地。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麻醉科医师做好患者镇痛管理,对患者围手术期安全与康复质量意义重大。
2021年4月,《中华疼痛学杂志》刊发由全国21家医疗单位的麻醉科医师共同撰写的《围术期目标导向全程镇痛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21版》。该共识对指导当前的围手术期镇痛,从理念到目标都令人耳目一新。其中提到,术前预防性镇痛、苏醒期早期镇痛、镇痛泵撤退后的疼痛又是最容易被忽视、不被关注的灰。围术期目标导向全程镇痛管理应关注的五个阶段包括,预防性镇痛、术中伤害控制和麻醉优化、苏醒期早期镇痛、术后镇痛和撤泵后镇痛。
盐酸羟考酮注射液是临床上目前唯一可用的阿片双受体激动剂。鉴于其起效速度快,脂溶性低、生物利用度高,可通过主动转运方式进入脑脊液致脑内药效更强等特点,其阿片类药物常见不良反应少,对各类伤害性疼痛刺激、内脏痛等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在麻醉及围手术期镇痛中应用前景广泛。近年来,亦有较多研究探讨盐酸羟考酮注射液在预防性镇痛中的应用,应用场景大多聚焦于全身麻醉诱导阶段时使用。因此,本文在回顾分析预防性镇痛理念的基础上,盘点盐酸羟考酮注射液用于预防性镇痛的临床证据,以期为该药的临床合理应用提供参考,为改善患者围手术期镇痛做出一些贡献。
上世纪,阻断有害刺激的理论被解读为超前镇痛(preemptive analgesia),即防止伤害性冲动到达中枢可以预防疼痛的发生,但其有效性一直存在争议,随后在2000年被预防性镇痛(preventive analgesia, PA)的概念所取代,即虽主张在疼痛发生前使用镇痛药,但不应限于手术前,而应贯穿围手术期全过程。预防性镇痛主要是指在手术切皮或伤害性操作前,对机体应用包括麻醉、镇痛技术和镇痛药等在内的各类医疗干预手段,其目标是减轻或消除围术期有害刺激造成的痛觉敏化。从狭义的角度看,预防性镇痛是指在发生痛觉敏化之前给予镇痛措施以阻止中枢和外周敏化,而不限定给药时机。因此,手术开始前的镇痛干预能够有效预防痛觉过敏(包括外周和中枢)、提高术中抗伤害反应和术后镇痛效果、节约术中和术后阿片类等抗伤害或镇痛类药物的使用量。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预防性镇痛是围手术期疼痛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有多种预防性镇痛的措施,如切皮前给予右美托咪定、NSAIDs类药物,切口局部浸润麻醉或实施区域神经阻滞等技术。为更好地使预防性镇痛措施让手术患者的获益最大化,伤害和不良反应最小化,应积极提倡多模式镇痛概念,包括利用药物特有的镇痛机制和预先镇痛理念,通过预先从不同途径调控生理反应,从多个层面阻断疼痛信号的输入,提高痛觉感受阈值和减少痛觉感受器的活化,达到减少甚至阻止中枢及外周的敏化,增强术后镇痛或减轻疼痛预先镇痛目的。
黄宇光等在《协和医学杂志》撰文探讨《术后镇痛理念新跨越:从超前镇痛到预防性镇痛》,详细梳理了这两种镇痛理念的历史及脉络。有关预防性镇痛的试验方案之所以要强调超过药物作用持续时问,是因要确保所观察到的现象是预防性镇痛作用,而非药物的直接镇痛效应。目前,研究者广泛接受的标准是时间长于5.5个药物半衰期,此时可认为药物药理作用已经消失。其关注焦点是减轻围术期有害刺激的影响,以此来降低外周和中枢敏化,降低术后疼痛强度,减少镇痛药需求。其在文中提到,“将阿片类药与NMDA受体拮抗剂或小剂量阿片受体拮抗剂联合应用于动物可以干预急性阿片耐受和阿片导致的痛觉过敏。现有的这些药物联合应用研究发现围术期疼痛得到一定的改善,镇痛需求减少。笔者期待更多这样的研究”。
尽管预防性镇痛的理念逐渐被接受,但在当前临床麻醉实践中仍大多以超前镇痛的形式存在,即在全身麻醉诱导期或气管插管后一段时间内(通常在外科切皮前)。这些时间点的选取,一方面既体现了“超前”这一时间顺序上在伤害性刺激发生之前,一方面体现了临床用药的便利性。2020年,河南省胸科医院等研究者在《临床麻醉学杂志》发表论著,探讨羟考酮用于Stand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撕裂患者急诊手术术前镇痛效果。急诊行StanfordA型主动脉夹层撕裂术患者60例,男35例,女25例,年龄40~65岁,BMI 22~25 kg/m2,ASA Ⅱ或 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组(M组)和羟考酮组(O组),每组30例。O组患者于麻醉诱导前30 min皮下注射羟考酮10 mg,M组患者于麻醉诱导前30 min皮下注射10 mg。记录给药前5 min(T0),给药后5 min(T1),10 min(T2),15 min(T3),20 min(T4),25 min(T5),30 min(T6)时HR,SBP,DBP,SpO2和RR。根据结果得出,T1-T6时O组HR明显慢于M组(P0.05),T2-T6时O组SBP和DBP明显低于M组(P0.05)。T1-T6时O组VAS评分,BIS和OAA/S评分明显低于T0时,且O组VAS评分明显低于M组(P0.05)。O组患者总体满意度明显高于M组,O组患者给药后高血压,呼吸抑制,恶心呕吐及皮肤瘙痒等发生率明显低于M组。研究提示,羟考酮用于Stanford A型夹层撕裂术患者术前镇痛具有更加好的临床效果,且不良反应更少,可有效提升患者的总体满意度。
2019年,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赵磊等研究者在BMC Anesthesiol刊发一项临床研究,报道预先给予羟考酮在抑制术后内脏痛和炎性标志物上优于等剂量舒芬太尼。该研究纳入40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羟考酮组和舒芬太尼组,给予0.1 mg/kg羟考酮(羟考酮组,n = 20)或舒芬太尼0.1 μg/kg(舒芬太尼组,n = 20)用于超前镇痛。评估术后0h、0.5h、2h、4h、6h、8h和24h的疼痛/镇静评分,并在手术前、术后0h、6h、24h测量TNF-α、IL-6和IL-10血清浓度。根据结果得出,羟考酮组静息、运动时内脏疼痛水平明显低于舒芬太尼组。羟考酮组6 h和24 h时血清TNF-α浓度低于舒芬太尼组。结论提示,与等剂量舒芬太尼相比,超前给予羟考酮0.1 mg/kg可有效抑制术后2 h、4h内脏疼痛,炎症标志物血清TNF-α水平较低。无独有偶。来自西南交通大学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的研究者则在Clin PharmacolDrug Dev报道了羟考酮与舒芬太尼预先镇痛对接受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抗应激反应的影响。研究者招募94例患者,并将其分配到羟考酮、舒芬太尼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在开始麻醉前30分钟,羟考酮组给予羟考酮0.1 mg/kg,舒芬太尼组给予舒芬太尼0.1 μg/kg,生理盐水对照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根据结果得出,与生理盐水对照相比,羟考酮和舒芬太尼组术中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水平较低。舒芬太尼组的咳嗽发生率(23.3%)明显高于羟考酮组(3.3%)。结果提示,羟考酮超前镇痛可用于抑制应激反应,不会导致过度镇静和呼吸抑制,这可能有助于稳定术前期间的血流动力学。
2017年,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方向明等研究者探讨了羟考酮预给药对减少依托咪酯引起的肌阵挛、罗库溴铵刺激伤害性感受的影响。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S组)和羟考酮组(O组)(每组n=60)。患者在给予0.3 mg/kg依托咪酯前2min静脉内接受0.05 mg/kg羟考酮或生理盐水。给予依托咪酯后评估肌阵挛的发生和严重程度,然后注射罗库溴铵评估刺激伤害性感受。根据结果得出,在依次给予依托咪酯和罗库溴铵后,O组的不自主运动总频率明显低于S组(28.3%vs. 90%,p0.001)。O组注射依托咪酯后肌阵挛的总频率和3级严重程度明显低于S组。O组刺激伤害性感受的总频率和3级强度明显低于S组(总频率为 6.7%vs. 73.3%,P3分则继续追加羟考酮1mg(控制总量在5mg内)。患者随后接受经腰2~3间隙穿刺,蛛网膜下腔缓慢注入1%罗哌卡因1.2ml(用脑脊液稀释成3 ml等比重液,30s内注射完毕)。根据结果得出,与常规静脉全身麻醉相比,高龄患者行股骨颈骨折手术时采用羟考酮联合蛛网膜下腔麻醉在减少循环波动及全身应激损伤、增强术后镇痛作用、减少术后并发症方面均更具优势。综合上述研究可见,羟考酮在围手术期镇痛尤其是预防性镇痛中的应用,已有较多证据,值得临床进一步探讨和摸索。需要我们来关注的是,上述研究大多为预先镇痛或预给药处理模式,未来应进行纳入患者例数更多的临床研究,设计更符合预防性镇痛理念的临床研究,以进一步明确盐酸羟考酮注射液在预防性镇痛中的作用及优势。
[12]张晓光,郄文斌,屠伟峰,等. 围术期目标导向全程镇痛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21版). 中华疼痛学杂志,2021,0-00005.
[13]唐帅,黄宇光. 术后镇痛理念新跨越:从超前镇痛到预防性镇痛. 协和医学杂志,2014,5(001):106-109.
[14]周俊辉,刘彬,刘晓乐,等. 羟考酮用于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撕裂患者急诊手术前镇痛效果的影响. 临床麻醉学杂志,2020,36(1):4:54-57.